飞播种草——开垦沙漠丘陵处女地
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沉甸甸的金谷堆满场
造林治沙中的石光银
秋色初定的毛乌素沙漠
昔日荒漠一片的榆林西沙今成绿洲陈丽媛摄
榆林沙区人民向沙漠进军
文图/陈宝生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设为上郡。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巩固边防,曾派大将蒙恬和长子扶苏监领大军30万,以上郡为基地,屯兵戎边,以无定河为境,树榆为塞,垒石为城,在秦长城边建造了一座城塞——榆溪旧塞。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曾派大将卫青在这里营造“广长榆”林带,以抵御匈奴骑兵的快速入侵。
人们在惊叹这块地域所引起的不断战乱和冲突时,不会抹去两千多年前,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骑着一匹瘦马,沿着秦直道向无定河姗姗而来,夕阳余晖照射到奢延河上,耀眼的金星闪闪发光。蓦然回首,望见一处榆树林与长城相映而行的“榆溪旧塞”。
后来,司马迁如实地将这一景象写入他的《史记·卫将军列传》,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榆林的记载。
若干年后,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又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条秦代栽植、汉代加宽的绿色林带蜿蜒盘绕,不禁感叹!并将这一壮观规模和方位写进他的《水经注》里。
榆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众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和冲突,注定了榆林几千年来战事频起,连年的战乱,把榆林的历史演变成了战争史。
从秦汉晋以来,历史的征战从未熄灭。从驰骋于秦直道与千里塞上,演绎的是壮志赴戎家小孤苦恓惶的一场残酷战争的悲壮图景。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白色城廓废墟,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赫连勃勃在无定河畔建造的大夏国都统万城。由于战争和风沙的侵蚀,一座刀戳不进、箭穿不透的大夏国都,已躺在茫茫大漠上。40万居民随之烟消云散,不知去向。
到了近千年,这里便成了镇边将军跃马横戈的地方。历史的征战和垦伐,造成了毛乌素沙漠的不断南移,吞噬了水草、摧枯了绿林、驱走了牛羊……终于把统万城楼阁亭台卷落,化为朽木尘土。
到唐天宝元年(公元年),这里的人口达到2.6万余户、15万人。这些移民以农耕为主,垦荒种植。特别是唐代安史之乱后,由于土地兼并,赋税征收日益繁重,贫苦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背井离乡,以垦辟“荒闲陂泽山原”为生。而官府为增加税源,规定新垦荒地五年内不收税,五年后,依例照收。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采取开垦种植几年后又复逃弃,再开新荒,使得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沙漠不断扩大。
长城虽然较能阻挡北方匈奴的铁骑,但却无法阻挡滚滚沙漠向南侵袭。据记载,明成化年前,榆林毛乌素沙漠尚在长城以外,由于明、清两朝“开放蒙荒”大肆毁林、毁草,到光绪年间,森林草原破坏殆尽。榆林城外已是“积沙及城,四望黄沙,弥漫无际,百里之外,皆是沙漠。”已形成“沙进人退”的凄凉局面。
军阀井岳秀统治时期,榆林长城沿线成了风沙的家园,丘陵沟壑成了流血的大地。黄土高原并不丰沛的降雨,每年却冲走十几万吨的土壤。原本贫瘠的土地,一年就有平均近一厘米厚的表土被“冲走”。于是风沙干旱的威胁,成了榆林人民的又一大患!
到了解放前夕,榆林城已成为沙漠中的“孤岛”。流沙已淤及顶,人们毫不费力地爬上沙丘,登上城墙。
年6月,长城脚下的榆林古城和平解放了。可是这座塞上名城已经成为陷在沙海中的“孤岛”。海浪似的荒沙从四面八方涌到城下。大风一起,风沙翻墙而过,在城里也堆起了黄沙。
那时候风沙威胁着榆林。榆林这片贫瘠的土地,急切呼唤绿色的滋润和大地的复苏。
年3月,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把营造绿色长城的春风吹向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吹向毛乌素的浩瀚沙漠……
彼时靖边高墩沙下的杨桥畔,党支部书记詹立武是一位“缚沙龙”的能手。在长期与风沙较量中,创造了“抓沙顶,野马分鬃,漩沙腰,劈沙畔,梅花瓣,羊麻肠,麻雀战”等七种引水拉沙方法,引起国家的重视。年,周恩来总理在北方农业会议讲话中提出“全国宣传杨桥畔”。极大地鼓舞了榆林人民治沙造田、绿化沙漠的热情。
年,定边县小滩子人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守林的带领下,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向荒漠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搬掉千方以上的沙丘一百多个,夺回多亩沙地,通过植树造林,全部实现了林网化。年,李守林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连任党的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榆林北部长城线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是一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红色娘子军”。从年以来,一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治沙造林,开辟农田,在人迹罕见的毛乌素沙漠腹地创造出人间奇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被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称号。
榆林人在“征服荒漠”的事业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治沙企业家石光银开创了群众自主大规模治沙的新模式,闯出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依存的新路子。
三边高原还升起另一颗“绿色新星”,是治沙巾帼女英雄牛玉琴。
年,牛玉琴夫妇与村委会签订承包万亩荒沙治理合同,开始植树治沙,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料治沙还未成功,丈夫就先倒下了,永远长眠在大沙漠中。
站在联合国的领奖台上,牛玉琴这样自信,这样豪迈!她心中装的是榆林这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奔腾的治沙潮头。这就是三边人的风姿,这样的风姿,何尚不可倾倒世界!
“绿圣”朱序弼和他带领当地农民创办的卧云山植物园,被国外专家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园”。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神木秃尾河圪丑沟的张应龙和立足白于山深处学庄乡的杜芳秀,两人都是离弃公职从北京返乡从林的后起之秀。
张应龙向当地政府以70年期限承包荒沙19.8万亩,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奉献自己的春春;杜芳秀则是与户农民联营成立了定边县秀海荒沙治理公司,虽然两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治理的条件措施不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几度风雨,榆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风沙进行了顽强的搏斗,经过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综合开发,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年陕北第一个防沙林场的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荒山荒沙治理承包到户;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到群众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从引水拉沙、治沙造田,到飞播造林、绿化毛乌素,描绘“大漠奇迹”的榆林群众运动走过了极其艰辛的历程。
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题为《向沙漠挑战》的文章,指出多年来备受沙漠侵害的榆林人民终于站稳了脚跟,赞扬历经30年建成的一条由绿草、树木及庄稼构成的绿色屏带,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延伸数公里,这是榆林人与毛乌素沙漠斗争的一个成功例证。
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的榆林治沙、治土科技人员,就像蜜蜂传授花粉一样,把致富的希望播在榆林这片沃土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改善,退耕还林荒山处处绿波舒。黄河枣林千里长廊龙摆尾,山庄人家红色玛瑙凝枝头。秋色满院圈养羊儿肥又壮,梯田涌浪谷熟糜黄丰收图。塞外绿洲金波银浪飘彩带,万顷一碧沙海鲜鱼吐玑珠,小秦川万亩洋芋添锦绣。
榆林人民在与荒漠的斗争中,涌现出全国劳模、省级劳模、绿化奖章获得者近百人;涌现出许许多多“土专家、土秀才、沙书记、林草县长”……詹立威、李守林、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等这些刻在沙海深处的英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广植杨柳松,春风绿榆林。”榆林市在推出“春风行动”的同时,从年开始到年这10年时间里,投资百亿,重点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榆林环城防护林带工程,矿区煤、油、气田绿化工程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几十年来,毛乌素沙漠的绿色波涛,叩击着榆林这块西部内陆。每一滴浪花仿佛是一页记录,记载着悲怆,也记载着抗争和奋起。
榆林大地,在艰苦奋战中崛起。
白殿的图片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