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植物园简介_北京植物园地点 > 北京植物园地点 > 时节牡丹花开谷雨节

时节牡丹花开谷雨节

发布时间:2022-6-6 12:28:37   点击数:
四月十九?谷雨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年的谷雨时节就要到了,那么你知道谷雨节时最重要的民俗是什么吗?诗人刘禹锡曾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古今的北京城及各地每逢暮春的谷雨时节游春赏牡丹一向热闹非凡,“京城牡丹冠天下”,人们爱牡丹,爱它典雅的姿态,美艳的色泽,浓郁的芳香,也爱它承戴着的国运昌隆兴旺的美好意蕴。那么古今的人们于北京城何处可欣赏到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又有那些值得记述的佚闻趣事呢?景山公园赏牡丹

景山公园是一座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皇家林苑,,它经历了千年的风雨,目睹了数代王朝的更迭,见证了北京城的诞生与发展,景山公园成为古老的北京重要地理标志.老北京最早栽植牡丹花的就是这座皇家林苑——景山。

景山自公元10世纪辽代在此叠丘为山建行宫,金代在此建园林,元至元四年景山成为皇城宫苑,至明清两代时景山曾大规模增建,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将挖紫禁宫筒子河的泥土继续堆积在原有的土丘上成为镇山.清代乾隆帝时又在景山上增筑了五个亭子,亭子中间供奉着俗称五方佛的五尊铸铜鎏金的佛像,这万春亭等五个佛亭子,它不仅点缀了景山的古建筑,而且抅成了北京中轴线上一幅和谐自然美丽的景观,丰富了古今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景山成为华夏史上少有的皇家园林。

金代景山开辟为御园后,就曾开始大面积种植牡丹,《大都宫殿考》中说景山的“后苑中为金殿,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元代诗人曾描述过宫苑中的牡丹:“东风吹绽牡丹芽,漠漠轻荫设碧纱;向晓内园春色重,满栏清露湿桃花。”并赞颂当年宫苑内赏春花“旧年京国赏春浓,,千朵曾开供一丛。”至明清后几代皇朝亦都在景山大量栽植花木松柏树牡丹花等,其成为皇帝后妃春季时观景踏春赏花的最佳胜地。在景山的千多株古松柏内到处可见多达几万株的牡丹盛开,可见松柏碧绿,苍劲挺拔,牡丹花艳,千姿百态,两种植物王国中的佼佼者,搭配依存,刚柔相间,其两种花木交相辉映,形成极富诗情画意的特别壮丽的花木奇观。乾隆帝曾每年春天花开时节,必携皇后妃子侍奉着其母亲到此踏春欣赏牡丹,并曾写有《苍松牡丹》名诗赞美景山的靓景:“锦绣堂中开画屏,牡丹红间老松青.日烘始识三春丽,岁暮犹看百尺亭.夭矫拿空欣得地,辉煌散彩正当廷..一般都是生生意,坐对从知笔有灵。”

如今的景山公园到处都可见到牡丹花,在观德殿的前面,有两大片牡丹囥地,在景山东门寿皇殿前也种植着大面积的牡丹,在公园囥丁的精心培育下,枝繁叶茂,花团绝簇,其成为观赏牡丹多品种花卉的主要之地.景山公园的牡丹既有皇家御园传统名品,也有久负盛名的洛阳、菏泽、延安和甘肃四川的牡丹及日本牡丹等新品种达二百多品种,涵盖了八大色系九个花型,公园也曾展出过极少见的品种“青龙卧墨池”墨牡丹等。为了保存住珍贵的牡丹,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市有关领导曾为景山公园牡丹花能开花传承下去,还曾特批过两千斤麻酱渣作为育花的肥料呢.

“一庭步障护霞光,自是花中合有王;试问开期何太晚?恐羞百卉尽收芳。”(乾隆《牡丹》)如今每到春天园内的二百多种两万余株牡丹同时盛开,有洁白无暇的梨花雪,有晶莹滑润的昆山夜光,有鲜艳如血的洛阳红,有色泽柔嫩的姚黄,有粉白相间的二乔,有色泽金黄的黄金轮,有深紫如墨的黒牡丹,还有难得一见的绿牡丹,以及红色的掌毛案,龙胆紫等珍贵品种,景山的牡丹,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艳美的牡丹花正迎接着百姓们前往观览芳容。

崇效寺赏牡丹

明清时期很多皇家园林是不对百姓开放的,文人雅士及百姓们则多去游览寺庙,在祈福拜佛时踏春赏花。旧京时很多寺院内都广植花木,以示“禅房花木深”之意,故自古庙宇就有“花之寺”之称。在四九城西南角的白纸坊有个崇效寺,其广植的枣树与牡丹等花木曾盛名京城内外。崇效寺的牡丹花,法源寺的丁香花与恭王府的海棠花曾一起成为旧京城的三大花事.崇效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年),原为幽州(即今北京)节度使刘济的舍宅。据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载:“元至正初,以唐贞观元年所建佛寺旧址建寺,赐额崇效寺。”明代时曾两次重修,因寺内曾种有千株枣树,文人王士祯曾称其为“枣花寺”。清代以后寺僧曾广植牡丹花卉,旧京时崇效寺的牡丹花也曾与大觉寺的玉兰花,法源寺的丁香花“鼎足而三”,名震京城,崇效寺的牡丹,清代诗人龚自珍曾写诗云:“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而赞之。

崇效寺的牡丹,花团锦簇,一片香海,除了有“姚黄”、“魏紫”外,还有几株奇珍名贵的墨牡丹和绿牡丹,堪称崇效寺的一绝。这儿的牡丹之所以如此之好,是因与寺僧常在头年入冬前用煮烂的猪头和下水施大肥有关。旧京时每逢春末夏初很多文人墨客和名人雅士都爱到这有些荒凉却有野意的著名寺院踏青“野游”并赏花,相约几个知己或友人来此欣赏牡丹咏诗赋词,并一起观阅寺内珍藏的《青松红杏图》、《牡丹图》、《训鸡图》、《百老图》等寺传名画。那镇寺之宝青松红杏图始源于明末降清的洪承畴手下的一张姓将军,他不願步洪降清后尘,自己遁入京东盘山佛寺内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智朴,他在脱离凡尘后心灵却难安,在回忆松山杏山之败惨烈的战事时创作出了一幅感人的青松红杏图,据《燕都丛考》书中载,图中画有“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画中的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明之痛。后来此图辗转入了京师,落存城南的崇效寺内,康熙年间的诗人王渔洋及名人朱彝尊最早在寺中发现这感人的名画,并分别在画上题写了诗句。历代名人龚自珍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以及鲁迅张中行等人也都曾前来崇效寺赏花观览过画卷,前后来寺观牡丹赏览画卷并在画上题名题诗者多达千人。寺僧有时还将牡丹花瓣加入面粉制成牡丹饼素斋以招待客人。

相传围绕那墨牡丹还曾有些轶事很有趣儿。清末大学士王文韶退居后想在牡丹怒放时闲游崇效寺欣赏墨牡丹,他先派个人通知寺内和尚,和尚趋炎附势,次日见另一位捐班后补道的王大人率众浩浩荡荡而来,以为是王文韶就隆重接待,还请吃素斋,待赏花后和尚还把那枝墨牡丹剪下赠给王大人带走去当作瓶供。待下午真的王文韶便服而来至寺时,已枝残无花再也不见那奇珍的墨牡丹了,这个故事曾成为崇效寺的一则笑谈。

北京解放后我曾寻觅过崇效寺,但得知崇效寺四十年代后已逐渐废圮,解放后原寺址改建成小学。后在名人叶恭绰建议下于50年代初将寺内遗留的珍贵绿牡丹等移植到中山公园和太庙。每逢春日人们去公园游园时,市民均可在那儿欣赏到那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的佳色奇艳美姿。珍奇的绿牡廾在中山公园养育后曾在公园的花房展出,但不久却又消失了,据笔者最近读到一篇描写江青奢侈生活的回忆彔中载,原来是江青去中山公园赏花时看到这株品种扱缺的绿牡丹,并执意让人给她移植到钓鱼台10号楼楼前的牡丹园内,至今不知这珍贵的绿牡丹是否已物归原处。

戒台寺的牡丹

在北京城郊外门头沟马鞍山麓有个始建于晋代的戒台寺,是古今观赏牡丹的胜地。戒台寺原名慧聚寺,辽代时因有高僧在此建坛传戒故称戒坛寺,俗称戒台寺,其戒台规模位居我国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戒”之美誉。

戒台寺坐西朝东,依山势高低在南北两路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坛、千佛阁、知幻灵塔等著名殿堂以及各代石碑、经幢等珍贵文物。同时各寺院分建有多处庭院、格局新颖,清幽别致,颇具江南寺院园林的风貌。戒台寺的“戒台五松”古今驰名京城内外,其千佛阁旁的北宫院栽种的牡丹花卉亦因清代的恭亲王居住过而极盛名。

北宫院坐北朝南是座两进的四合院,其大门正中迎面有用太湖石叠成的花坛影壁和花坛,明清两代曾成为皇帝前来进香踏春留住的行宫,乾隆帝曾带后妃来此避暑。而在清末时“鬼子六”恭亲王奕曾在此常住,北宫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院内广种牡丹花,因而北宫院称为牡丹院,恭亲王曾在牡母花前漫步,观赏牡丹花从初放到盛开再至花榭的过程,至今戒台寺北宫院里保留着当年的格局与胜景,那么恭亲王为什么在此曾长期居住呢?

恭亲王奕是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从幼小时起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帝的赏识。他曾在年与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为慈禧全面夺得政权立下过汗马功劳,被封为议政王掌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人们因其一向遇事时有主意而称其“鬼子六”。之后由于他的精明在皇朝内威信很高,得到亲信大臣及一些王室成员支持,使慈禧猜忌并曾想罢去他的议政王之职,但最终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又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虽然六爷屡立奇功但慈禧担心“鬼子六”有谋逆之心,到年中法战争时又以“因循日甚,谬执成见”、“委靡因循”等借口罢去他的一切职务。六爷被罢官后为远离朝廷,远到西山戒台寺牡丹院养疾避难,一住竟长达十年。他在北宫院欣赏牡丹修身养性以避慈禧对自己的疑忌,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慈禧才再起用他。

卧佛寺赏牡丹

在西郊植物园北侧的卧佛寺亦有个牡丹园,我曾去过那里欣赏过牡丹花和大卧佛.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曾名为兜率寺,明清代重修扩建后改名“十方普觉寺”。由于寺内现供奉有用50万斤冶铜铸成的释迦牟尼巨大的卧佛像,民间俗称为卧佛寺。自明代起卧佛寺广植牡丹等花卉,曾为供奉朝廷的御花园。每逢春暖花开时节,这里姹紫嫣红,绚丽多彩,彩蝶飞舞,老北京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观赏,有诗赞曰:“何意空门里,名酒傍酒灯,恍疑天女静,绝胜洛阳城。”至今卧佛寺的牡丹园仍占地万余亩,植有二千余株各品种名贵牡丹可供踏春的游客观赏。

如今在颐和园,在植物园,在潭柘寺,在中山公园,在太庙,在怀柔桥梓镇的牡丹花圃等园林胜地,均栽有富贵吉祥的牡丹花。-些公园等园林还将举办牡丹花卉文化节,供人们届时前往欣赏那国色天香富贵牡丹的艳姿美景。

注:此文版权归新北京老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baguanli.com/zwydd/1391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