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十一国庆节还有七天,想必大多数人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假期。不少人决定利用假期出去旅游,也早早做好了旅游计划。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状况不同,不同的人出行旅游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家庭较为宽裕的人出行旅游大都选择比较舒适的旅行方式,而对于经济状况较为窘迫的人来说,利用自己赚来的零花钱,在假期出去穷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干脆不旅游,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但也有很多人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困窘和父母的阻挠,而无法自由自在地出去旅行,不禁发出疑问:
经济条件相对有限时,该如何考虑「旅游」呢?
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该旅游吗?
正方:只有想不想,没有该不该
官方账号
少年商学院(97赞同)首先,没有什么配不配得上的问题。旅游与否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要达到某种条件才能做的事情。是你想不想,而不是配不配。说到底,这是一个父母教育的意识问题。讲几个学院君身边的故事吧。1把补习班的钱全都用在旅游上段老师是我们的专栏作者,几乎每次假期她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全家旅行,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旅行不下50次。在她们家,基本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是用来旅行玩耍的。包括装修房子时,哪怕有假期,也不会回家协助装修早点完工,而是出去玩。段老师家不穷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年入百万的有钱人。她和我先生都是普通上班族,赚月薪,还房贷,同样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早上7点出门,送孩子上学,然后上班,晚上8点回家(甚至更晚),同样面临着超大的工作压力,时间、精力、金钱不比别人多一点点。旅行不仅花时间,最重要的是还花钱,但这都阻挡不了他们旅行。为什么?因为旅行对于小孩子的成长太关键了,他们也不过是把其他家庭给小孩报班的钱用在带孩子出去玩上面。她认为,很多知识只有孩子真正看到、摸到才会有更深的感触。她说,当她带着孩子看过三亚夏天和冬天的南海,看过7月青岛海边遍布浒苔的黄海,看过10月雨季吉普岛生气发怒的印度洋,看过5月台湾花莲清水断崖下面的太平洋后,孩子从第一次面对大海想要逃的紧张,到现在能淡定地盯着大海感受上一阵子,再到敢在海浪边上反复玩水……现在她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每个地方的大海都不一样呢?」2
一路向西学院君的大学室友刚入学的时候就说她想去西藏,去当家教、省生活费,终于攒够了钱,就去了。她家境也很一般,是单亲家庭,虽然妈妈很担心但还是同意她出发了。她一走就走了一个月,还去了一趟尼泊尔。整趟旅程下来她花了不到元钱。她说,她想知道自己一个人可以走多远。在出发之前她曾经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里频频受挫,一度很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从那次旅行后,她对于很多事情都挺看得开的。后来也顺利考取了法国某学校的研究生,现在在那边边打工边读书。学员君是没有想到,当年那个会为了社团活动在宿舍阳台哭得稀里哗啦的女生,会变得那么坚强,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不断拼搏。通过这两个故事,学院君想回答这个问题。1、配不配?之所以会有这种配不配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观念影响了。段老师认为带孩子去玩值得。所以即使钱不是那么富足她也愿意带着孩子去玩,支持孩子去旅行。2、如果你能够明确在这趟旅途中想获得什么,那就是值得的。通过这趟旅行你想获得什么,包括其他很多事情都同理,如果你可以不伸手找父母要钱,明确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对于段老师而言,她不是带孩子去走马观花,而是会通过一些互动去激发孩子提问的欲望,如果这一点目的达到了,那就值得。对于学院君的同学而言,她想知道自己一个人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会怎么处理,她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成长了,那就是值得。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最终无关身份阶级,它应该就需要简化成这个问题:学生/孩子要不要去旅游。这是一个要不要、愿不愿意的的问题。因为旅行可大可小,块钱可以玩,1千万也可以玩,玩法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好了。
知友
特立独行的猪(11k赞同)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总唠叨爷爷做过的一件事:有一次爷爷拿到了20块的奖金,自己悄悄地瞒着家人跑去吃了6块钱的一顿大餐。那是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6块钱是全家一周的口粮。不顾妻儿老小,很自私是不是?但直到爷爷离世前,都还记得那顿饭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他肝癌晚期扩散、痛苦得不能进食的时候,带着些许惭愧和暗戳戳的兴奋像个老顽童似的回忆着那顿饭。
我爸爸工作后前几个月拿到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有交给家里,存起来给自己买了海鸥手表、永久牌自行车、一身西装,那是上世纪80年代,妥妥的奢侈品。没有补贴家用,很不孝是不是?但是他那块表至今都躺在他床头柜的抽屉里,他中年以后买的雷达表、本田雅阁和阿玛尼外衣,也不会带给他当年那份骄傲。我能想象得到,一个年轻人带着名牌手表、穿着雪白的衬衫和笔挺的西装,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意气风发的样子,现在看起来很土气傻气,但是在年的春天,他一定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他们在年轻时都是穷人,也是很好的人。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是负责的父亲、体贴的丈夫、孝顺的儿子,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资格在漫长的人生中为自己活那么一次。
几千块钱对于参加工作以后的你不叫事儿,但寒暑假是大多数人毕业以后很难再有的奢侈品。而且年轻时的心境,能收获的快乐,能得到的回忆,以后永远不会再有了。
我常常后悔,为什么没在大学的寒暑假向父母借点儿钱,父母不给就悄悄向亲戚去借,然后出去浪。15年前,大概块就够去一趟内蒙草原,块就可以坐火车去南京。就算每个假期都去一个地方玩,毕业以后两到三个月的工资也就还上了。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够去非洲玩一圈了,但是人到中年,再也没那种完全自由的时间和放松心境了。
并且,如果没有持续的自我奖励机制,那奋斗也就失去了动力。今天告诉你不要去旅游的人,明天会告诉你赚了钱要孝敬父母、存钱娶媳妇、给小孩报补习班......诚然人生中有很多责任需要承担,但是为什么要永远压抑,为什么不能偶尔不正确一次?
人生皆苦,支持我们乐观的生活下去的,有时候就是那些偶尔的放飞自我的瞬间。
反方:旅游长见识?未必
知友
沈世钧(8k赞同)在今天,很可能,旅行不仅不能增长见识,反而使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片面,越来越肤浅。
30年前,我曾去过少林寺。
那时的少林寺不过是一个外相普通的,稍显破败的小庙。而著名的达摩洞,更不过是个仅能容一人栖身的小山洞。
但是,如果我们稍对佛教研究就会知道,佛教的寺庙是有固定规制的,少林寺不过该规制下的一个实现而已。
而少林寺在佛教丛林中之所以地位崇高,首先是因为它是禅宗的发源地。
因此,如果我们旅行的最大目的是增长见识。那么,30年前,这个位于嵩山之顶,绿荫环绕,稍显破败的小庙,反而就是最好的少林寺。因为,首先它是真实的。
但两年前,再游少林寺,和30年前相比,此时的它「涂脂抹粉」,判若两人。
今天,围绕少林寺这个曾经的小庙,俨然已经构建了一个旅游小城。其中充斥着各种武校、小吃、表演、工艺品,且大都宣称与少林寺有渊源。
但是,如果我们稍作思考就会有明白,一个在历史上以参禅著名的,清心寡欲的佛教道场,又那来的那多的美食呢?
而至于更著名的少林功夫,真正被众人所知,不过是在年的电影《少林寺》之后。
图片来源:《少林寺》
因此,今天大众眼中的少林寺形象,不得不说,很大程度是现代工业(包括电影、小说)包装的结果,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想一想,作为一个旅行者,今天来到少林寺。繁华之下,所见所闻,到底是增长了见识,还是平添了谬误呢?
还有一个例子。
今天,厦门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小资情调浓厚而著称。而在厦门旅游,首要的打卡点就是鼓浪屿。
但如今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旅行早就只是一门生意而已。对大部分旅行者来说,来到一所城市,所见所闻,所吃的,大概都是别人刻意设计的。
在鼓浪屿上,无数的文艺青年簇拥至中心广场的文艺小镇,边品尝各种「本地」小吃(例如牛轧糖、红茶),边在各个网红小店(例如XX小姐的店)前照相。然后,或真心,或矫情的在朋友圈发出各种摆拍照,并不忘附上各种赞叹。
然而,对不起,真相是,在鼓浪屿,你所吃、所买,所玩的(包括沙滩)或是人造的,或是外来的,和厦门这座城市没有半毛钱关系。
现在的鼓浪屿早已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小岛。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岛上的商家,还是游客,大家只是一名演员。在这个拥挤的小岛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上演着一场场「真人秀」,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表现的那样。
而更让人沮丧的是,鼓浪屿却也只是旅游世界中,千百个秀场之一而已。
所以,很可能是,无论你是如何的做攻略,如何的设计,你都逃不出这个以旅游为名的「楚门的世界」。我们所谓的旅行,所谓的开眼界,只不过是马不停蹄的从一个秀场赶往下一个秀场而已。
那么,这样一场场虚妄的旅游,对增长见识又有何益呢?
也许,还有人会提到所谓的「深度游」,这样总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吧?
对不起,现实更令人沮丧。
因为工作的原因,国外国外,我去过不少城市,也常去周边的大型超市转转。这个时候,我常恍然觉得我还生活在北京,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
更不用说,在如今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世界,尤其是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中国,你真的可以足不出户买到你任何想买的东西,吃到任何你想吃的东西。
科技是一个好东西,但也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它正在磨平世界的多样性,而使它变得越来越扁平,也使旅游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乏味。
但好在,这些改变并不影响世界的深刻性。因为,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因此,这个世界最深刻,最需要探索的就是人本身,包括我们自己。
只是,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完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去理解人性,例如阅读、恋爱、聊天。亦或只是一个人静坐,思考,观内心起落。
所以,朋友,忘记那些浮夸的旅行吧。在对人性缺乏了解之前(包括自己),即使去一趟西藏又能如何呢?
在没有把心灵提到意识层面之前,你又怎能期待它得到净化呢?
知友
妄明(3.6k赞同)穷人家的孩子,压根不是配不配旅游的事。而是旅游为什么会成为穷人孩子眼中的高贵事?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不旅游不会让穷人变得低贱。但穷人省吃俭用,克扣生活费,存钱旅游,这会让穷人变得自轻自贱。
在穷人省吃俭用,克扣生活费,不顾家庭状况的情况下,拼了命想存钱买奢侈品,外出旅游。在这个穷人的价值观,人生排序中,旅游、奢侈品已经高于了自己,高于了健康,高于了家庭。
穷人的孩子当然配旅游。
你回老家,农家小院,山岭野外,下河摸鱼,上山摘花。只要不乱花钱,你想怎么旅游就怎么旅游。
你上快手,将你家的老房子,将你做饭,荒野求生的事拍个短视频。经过快手程序美颜,视频质量但凡高一点,拿几百个赞一点不难。
你要用心拍,拍好了,当个网红也不是没希望。网友们都会在评论区,赞美姑娘美美哒,人美心更美。
谁会喷你,穷人家的孩子不配旅游,不配快乐?
穷人家的孩子不买奢侈品,不存钱旅游,一点都不丢人。
穷人家的孩子,克扣生活,存钱买奢侈品,不顾家庭情况,存钱旅游。这是人先自辱,然后才变得自轻自贱。
所以你搞清楚,不是穷人不配旅游,而是旅游不配穷人。
旅游,奢侈品,演唱会,音乐剧,酒吧,夜店....商业社会的一切消费奢侈,一切洗脑骗局,都不配穷人省吃俭用,牺牲健康去换取。
一旦有穷人省吃俭用,牺牲健康,对抗家庭,去换取商业社会的垃圾产品。这个穷人的自我背叛,自轻自贱,不仅无法获得上层阶级的同情。这种自不量力,还会同时换来穷人和上层阶级的双重歧视和羞辱。
消费从来不会让人变高贵,富人高贵是因为有钱,而不是消费。
富人奢侈,原本就是为了区分穷人,为了展示优越,歧视穷人。穷人不去骂富人,不去对抗歧视,反而卖力卖身去迎合歧视。
穷人背叛自己,背叛阶级,追捧歧视,成为富人洗脑炫富的玩具。这种自我摧毁,自我背叛,才是当前社会,大多数人的痛苦来源。
合理消费,快乐出游
知友
多少楼台风雨中(29k赞同)儿子吞吞吐吐说想去看看大海,我同意了,但是心里发愁。家里条件不好,丈夫去世,他8岁的时候,我得了癌症,家里的积蓄都看病了,再然后就病退了,一个月,因为是病退扣了一部分退休金。在我们这个北方省会城市,只能糊口,做完化疗后身体不好,有一点病就扛不住了。医院复查每次多元,这还是医保报过的剩余费用,每年的医药费是巨大的开支。有人说国家照顾贫困人群,说这个的是没有穷过,国家还不富裕,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况且我还有微薄的退休金。可是我还是想满足他的心愿,想想他和同学们交流这次旅游会有多么快乐,想想他脸上洋溢的笑容,这是儿子并不是多么快乐的童年里的一抹绚丽色彩。我和儿子去青岛看海了。之所以选择去青岛,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在青岛工作过,比较熟悉青岛的情况。之前最困扰我的是车费,动车要四百多一张票,儿子身高一米六,也得全票,最后买K字头的硬卧票。硬座便宜但是坐一夜,身体实在吃不消。饶是如此来回路费也将近千元。吃住丰俭由人,民宿可以做饭,因为远离闹市区,两个人来快钱,比青年旅馆两个人床位便宜。青岛的公交四通八达,出行很方便。周围安静,不远就是菜市场,每天出门回来自己买点菜做饭,花费不大,青岛好多景点不收费。我和儿子站在信号山公园俯览青岛的海岸线,风景如画。从青岛临走的那天,我在厨房做饭,儿子在楼下和房东两条狗嬉戏,他挥着泡泡棒,泡泡在夕阳下闪着彩虹的光芒,小狗追逐着泡泡。小狗叫着儿子笑着。我当时泪如雨下,从自己病后,未来不可知。对他要求好严,想让他快点成长。我好害怕看不到他长大,又不敢流露出自己的怯懦,一直在他面前装坚强。他和我说话老是怯生生的,很少看见他这么放飞自己。感谢所有朋友,帮我达成了儿子的心愿,从病后遇到这么多的暖意,这是头一遭,祝福你们。说到这儿,小室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玩不贵的旅游景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知友
双喜与子琛(17k赞同)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靠近欧洲,临近土耳其,准备加入欧盟。性价比最高的准欧洲城市,感受着欧洲精致的生活氛围,享受着国内二线城市的生活物价。
五万人民币就能入手一套单身精装公寓带小车库,三万人民币左右就可以买到一辆还不错的日常家用车,15块人民币就可以玩一次过山车,坐一次地铁或者公交无论去哪儿只要1.5元,有Burberry也有Zara,有当地廉价市场也有家乐福,麦当劳赛百味和国内一个价,不仅适合旅游,更适合居住。
签证:不需要复杂资料或资产证明,网上电子签填写简单个人信息一般一个星期就能出签,持美签或其他发达国家签证还可以免费免签入境停留90天。
机票:遇上大促的时候,往返含税也只要¥左右!顺路还可以把邻国亚美尼亚或者土耳其玩一遍。
景点:整个景点几乎不收费,最著名的修道院,老城区不收费,逛个国家博物馆只要十多块人民币、植物园6块、美术馆9块钱。
语言:当地人大部分说格鲁吉亚语,少部分说俄语或英语,就算语言不通也会很热心的帮助游客。
住宿:从30人民币的情侣到的五星级酒店不等,老城区内旅店比比皆是,干净整洁,有时还能拥有一个大院子,出门就到景点,到处是换钱的商店。
安全:在年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但我们去的时候整体治安不错,当地人很热情,没看到发生的安全问题。住了一个月也没有遇到过任何的暴乱之类的,但是无论去哪个国家,都应该更提高警惕才是。
我和男友在第比利斯租了一个月的房子,美金一个月,两室一厅,欧式风格,阳台的门把风和阳光都引进来,没有空调也凉快。阳台对面是很多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再远点就到了第比利斯海。
最喜爱厨房,放着十几个大大小小不同功能的锅,不同功能的玻璃杯,不同功能的刀,各种讲究。样样齐全的烹饪工具,刚入住的时候恨不得天天在家做饭。每次外出也都充满了惊喜,一般的快餐只要十几来块钱。
还有不得不提的,便宜到不行的桃子,黄桃一般1.5元一斤,油桃最便宜的居然只要5毛一斤!
第比利斯就是个巨大的景点,群山环绕,整个城市就像藏在荒漠中熠熠发光的宝石,有人烟,有车流,有故事。每条小街道藏着独特的韵味,随处一拍都能留下很多美好的瞬间。
旅居一个月,除了几个著名的地方,我们还探索到了好几个小众景点,有些甚至连当地人都鲜为人知。不去景点,这些地方照样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格鲁吉亚味~
国庆节将要来临,在最后,小室温馨提示大家:旅游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出行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意犹未尽?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文章
理性购物可能吗猫的报恩
实锤反击性侵
记忆力衰退
必备法律常识
身边的东西说话
国家宝藏
南京大屠杀
看书嗑瓜子
捡便宜
狐臭变态
特别的礼物
龙生九子
离奇谋杀案
战神辛弃疾
躲避柯南
邓丽君唱功
世界大战前储备
小事会送命
有趣的「违法」
职业底线
第二职业
租对象
杀死一个吃货
结婚必要吗
毛主席戳小心心礼物
最大的善良
老了是什么感觉
*文末彩蛋*
长按扫码进入「知乎实验室」,回复「读书」即可免费领取知乎周刊一本。▼点击阅读原文,最低9元/月,读万本好书,听千门好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