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24.html摘要: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引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随着大豆在美洲的推广和本土化快速发展,美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和出口国,并每年向中国出口大量大豆。中美大豆相对地位的转变是两国在与大豆相关的政策、技术、产业化和组织制度四方面因素差异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这一转变也对中美两国甚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属豆科、大豆属、大豆亚属,古时称为“菽”,是由野生大豆经过不断的人工选择和驯化发展而来的栽培品种。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和栽培利用,如今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生产生活中具有食用、工用、饲用等多重价值属性的重要农作物。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又曾长期处于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大豆及其制品豆油和豆粕就曾远销到日本、欧洲、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豆生产和出口贸易量下降,美国大豆生产开始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经历了中美大豆生产短暂的交替领先趋势后,美国大豆于年以后完全赶超中国,并走上了快速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中国大豆生产此后缓慢发展,在70年代相继被巴西和阿根廷超越后,退到世界大豆生产第四大国,并于年以后成为大豆净进口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美洲大豆。本文旨在对大豆这一世界重要经济作物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历程分别进行梳理,从而总结出中美大豆生产优势地位转换的动因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多方面影响。一、中美大豆发展的历史过程大豆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在几千年的栽培和发展中,又在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来往活动中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引种推广到世界各地。总体看,大豆被引种和外传,相较于稻、粟等中国古老栽培作物来说时间上较晚,线路上最早也是先在亚洲地区的朝鲜、日本等国进行传播的。17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大豆制品和介绍它们的书籍开始在欧洲出现,之后大豆开始在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被引种,18世纪以后大豆被传到美洲地区。总体看来,由于栽培时间、利用方式、社会状况、文化植根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大豆在中国和美国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中国大豆的历史变迁根据不同时期出土的考古发现材料可以看到,中国野生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且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们经过不断采集和人工驯化,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栽培大豆。作为大豆的故乡,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豆的栽培活动,古文献记载“五谷”中粟、黍、菽、麦、稻(麻)的“菽”,就是指大豆。总体看,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品,从主要出口到依靠进口的历史变迁过程。春秋时期以前,大豆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的演化,并已逐渐成为较为普遍和日常的大田作物之一,例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小明》曰:“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此时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仍是黍和稷,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正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战国到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大豆在中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发生巨大改变,一举成为人们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生活中的主食,春秋以前“黍稷为主”的粮食构成已经转变为这时的“粟菽并重”了,《管子·重令》中就有记载:“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墨子·尚贤中》又曰:“贤者之治邑也,蚤出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大豆作为主食的食用方式一般为煮食,如《礼记·檀弓下》中:“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其中“啜菽”即为喝豆粥。自汉代以后,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相继成熟,粟、麦、稻等相对高产、优质的作物先后发展成了最主要的粮食,虽然这期间大豆种植范围扩展、栽培技术不断完善,但是由于与其他主粮相比产量相对较低、作为主食加工方式进步不大等因素,大豆逐渐退出了其主食的地位,只偶在灾荒年作贫苦人民食用的主要粮食。伴随着中国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大豆主要转向作为制作豆腐、豆浆、豆酱、豆豉、腐乳等豆制品的食品加工原料,此外大豆还可用来榨取豆油,剩下的豆饼可以用来肥田或者用来饲养牲畜。可以看到,大豆作为主食地位下降后,由于其多功能性,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近代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大豆除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外,也有了大豆及其制品豆油和豆粕的出口贸易。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年间大豆出口数量在平稳中波动发展,年开始大豆出口量快速增长,到年以后更是出现剧增,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年间,大豆及其制品豆油和豆粕的对外出口量不断增加,大豆三品合计的出口量从年的千市担增加到了年的千市担,总价值相当于千关两增长到千关两,年大豆三品出口总产值占全国输出总产值的19.8%,是当时出口货物中的主要部分。其中用来出口的大豆主要输往苏联和日本,豆油则是主要销往英国、美国、荷兰、苏联等西方国家,而豆饼的最主要消费国是日本,可见中国的大豆及其制品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消费需求,还远销海外各国,大豆三品的多样化用途受到世界市场所接受和青睐。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国家内战的爆发,中国农业生产遭受巨大影响,其中大豆也不例外,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大豆产量仍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到年新中国成立时总比重已经下降至不到40%,大豆总产量也从万吨下降到了万吨。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之势相反的是,美国大豆在这一时期走上了快速化发展的道路,并在二战以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年间,中美大豆总产量短暂的交替领先之势后,美国大豆于年以后完全赶超中国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后中国大豆年产量总体上缓慢波动上升,在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有部分出口。而南美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崛起,促使中国大豆产量退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份额逐年递减。随着中国大豆消费量的不断提升,年国家暂时取消大豆进口配额政策并降低约束关税,进口国外大豆以满足国内用豆需求,此后中国完全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并开始大量进口美洲大豆。(二)美国大豆的勃兴之路作为非原生作物,大豆在美洲的引入相比亚洲和欧洲地区要更晚一些,由于大豆对于新大陆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域外作物,传入也并没有立马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种植,而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至迟在18世纪中期后大豆经过多种路径从中国、英国、日本等国被引种到北美大陆,一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零星引进的大豆种子都曾在个别州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种或种子散布,例如《新英格兰农民》就曾刊登了年ThomasNuttall在波士顿植物园⑧和年H.在米尔顿种植大豆的报告。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家农业综合管理部门美国农业部和科研、教学、推广体系赠地大学、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站的建立,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拥有了新的契机。-年间,高校农学家通过在欧洲、日本等地进行农业交流和教学的机会,将当地改良后的大豆品种引入美国并在试验站试种后推广,至19世纪末美国几乎各州的农事报告中都出现过关于大豆在本州种植和收获利用情况的记载。总体看当时大豆利用效率不高,主要作为牧草或饲料作物,收获的豆粒也有用于人来食用或喂养动物。20世纪初以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及其制品豆油和豆粕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大豆用于加工的经济属性得到彰显。年大豆三品开始相继出口到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豆加工后产生的豆油和豆粕开始应用到美国的工业生产和牲畜喂养等方面。另一方面,美国农业部作物引种办公室(OfficeofSeedandPlantIntroduction)的成立促成了不同国家的大豆品种通过持续的作物采集和作物引种活动进入美国。在农业部作物采集者弗兰克·梅耶尔(FrankN.Meyer)、帕列蒙·多塞特(PalemonH.Dorsett)、查尔斯·皮珀(CharlesV.Piper)、威廉·摩尔斯(WilliamJ.Morse)等农学家们的努力下,从年开始陆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新大豆品种被引入美国,其中-年间引进的亚洲地区的大豆品种就达到了个。由于新品种的引入和大豆育种改良的进行,大豆豆粒加工后豆油和豆粕应用的发展,大豆在美国不再是只适种于南方的牧草作物,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豆粒用大豆收获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豆豆油和豆粕在人类食用、工用、饲用等方面利用的发展,和美国大豆对外出口市场的拓展,美国大豆进入全面快速化发展时期,并在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通过美国农业部从年开始的大豆相关种植和生产的统计数据看到,从-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有了将近40倍的增长,从年的.7万英亩扩大到了.5万英亩,总产量则提高了倍,从4.95百万蒲式耳增长到21.74亿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也从每英亩11蒲式耳上升到35.3蒲式耳。此外,还形成了以玉米带为最主要大豆生产区,北部平原区、大湖区、南部三角洲地区等主产区协调共同发展的大豆产业化生产局面。相应的,美国大豆总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份额也处于不断增长趋势,一直到年达到世界总生产量的73.18%,此时中国约占13.78%,此后南美洲地区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份额产生了影响。到年虽然美国大豆生产总量连年增加,但是占世界总生产量的比重逐渐递减到了46.62%,巴西和阿根廷则分别增长到20.23%和9.56%,而此时的中国已经下降到10.64%。21世纪以来,美国大豆生产又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大豆育种技术的进步,年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开始在美国种植,当时只占全美大豆总面积的7.4%,此后转基因大豆逐渐占领美国大豆市场,到年底全美转基因大豆种植量高达总量的94%,美国市场的大豆已基本为转基因品种,只有少量非转基因品种和有机品种种植。在此期间美国大豆生产进入稳步提升时期,从-年,二十年间大豆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从.5万英亩增长到.2万英亩,年度总产量由23.8亿蒲式耳扩大到43.9亿蒲式耳,单产也从每英亩37.6蒲式耳提高到49.1蒲式耳。在世界市场份额方面,20年间美国大豆份额继续下降,到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巴西和阿根廷则继续增长到28.8%和17.6%,而中国大豆则下降到了只占全世界的3.6%。二、中美大豆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栽培、食用和加工历史。历史上中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主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期以后,中国大豆的生产和出口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停滞,美洲大豆生产则在此期间崛起,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发生了中美大豆优势地位的逆转。面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与大豆相关的政治、技术、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构筑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大豆相关政策实施国家政策是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历史时期内具体国情而制定和出台的相关行动准则,是指导和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奋斗的参照标准和遵循方向,任何一个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在国家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世界人口大国和耕地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条件,保证国民的粮食供给就成了国家发展的第一要务,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但关系到人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20世纪60年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方针的提出,使得单产相对较低的大豆栽培面积减缩而更高产的玉米、水稻等口粮作物面积扩大,以确保国家实现口粮作物的完全自给。与其他高产的主要粮食作物相比,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经济补贴方式也比较单一。而与中国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随着大豆加工后豆油、豆粕在食用油、动物饲料、工业加工生产、食品加工等多行业中的应用,大豆已经发展成了美国的重要经济作物。美国大豆产业的兴盛首先得益于国家持续不断的、根据不同阶段发展形势而制定的关于生产、贸易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大豆品种保护方面,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法》(PlantVarietyProtectionAct,PVPA)保护大豆品种的知识产权以促进大豆新品种的研究和发展。在大豆生产上,通过方式多样的大豆补贴政策对种植大豆的豆农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扶持,以保护豆农们的经济收益和大豆市场竞争力。在大豆贸易上,还通过海外市场拓展的相关政策,为美国大豆打开了世界贸易市场,以实现大豆的产销相结合。(二)大豆育种技术进步作物种子是进行农事活动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品种资源的优劣品质也是决定之后农业收成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应该从作物种子入手。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自古以来有着大量的野生大豆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栽培品种。近50年中国大豆育种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特别是21世纪初推行的大豆振兴计划,使得大豆生产水平提高、科研投入加大,-年间全国推广了近个大豆品种。根据历史数据显示,近20年间我国大豆总产量从万吨波动增长到万吨,单产从每亩公斤波动上升到公斤。但是由于中国种植的是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含油量和产量等方面与其他大豆主产国的转基因大豆还有一定的差距,且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反观美国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以及在大豆科研和育种技术上的不断应用,20世纪中叶以来通过数次大豆采集活动,一大批适合在美国种植品种的引入,为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区域性大豆产品试验所”(USARegionalSoybeanIndustrialProductsLaboratory)与北部和南部的农业试验站合作开展大豆育种和科研工作,先后解决了大豆裂荚性、抵御大豆虫害、适应机械化的抗倒性等问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转基因技术在大豆生产的应用,不同类型的抗除草剂、抗虫、抗旱等转基因大豆品种得到开发和投入种植,使得高产、高油、价低的转基因大豆不断占领了世界市场,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大豆进行加工压榨和利用需求。(三)大豆生产一体化发展大豆在战国时期曾是中国先民们的主食,秦汉之后逐渐转向副食品加工方向发展,随着大豆加工后其制品在副食品、植物油、饲料、工业制品等多领域的应用,大豆的消费方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豆作物不再是仅仅关乎种植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原料而已,大豆产业还牵动着油脂加工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工业制造业、新能源行业等多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可以说从大豆的前期种植到最后的消费,其中存在着一条完整的大豆价值产业链,而美国通过强大的资本能力对大豆产业链中从种植到收获、运输、加工和销售的各环节进行把控,形成了包括孟山都、ADM、邦吉、嘉吉等在内的国际垄断公司,覆盖了大豆产业链的种子、杀虫剂、贸易、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在满足国内市场大豆需求的同时,进行出口贸易占领国外大豆出口市场,大豆产业一体化程度高。而相比美国,国产大豆相对薄弱的价值链经济体系,在国外大豆垄断组织的竞争下则没有优势。例如,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大批倒闭或被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内资企业的产业链过于单一,能获得的利润产业链条太短,国外加工垄断企业由于控制了中国市场,从而控制了加工大豆的来源,中国豆农们种植的大豆卖不上价且卖不出去,长时间发展下来愿意种植大豆的豆农越来越少,造成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停滞甚至衰败。(四)大豆相关组织制度建设大豆在美国的快速崛起,除了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大豆科研的投入、生产一体化的发展等因素外,还少不了与大豆相关组织制度上的建设和优化。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赠地大学、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站相继成立,意味着从联邦到各州的美国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体系的形成,为大豆在美国的大规模引种、推广和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优化的依托体系。随着大豆相关企业和公司的不断壮大,他们积极在大豆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广泛合作,实现了大豆产业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此外,美国大豆协会、联合大豆基金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等大豆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美国国内主要从政策制定到资金支持上维护广大豆农的根本利益,又在海外的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城市建立海外办事处,通过与当地大豆进口企业和部门的合作,进行大豆产品宣传、技术协助等手段以致力于大规模拓展美国大豆的出口市场,从而保证每年生产的大量美豆除了满足本国消费外,可以顺利地出口到世界各地。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就设立了北京和上海两处办事处,致力于开发美豆的中国出口市场。而相比美国在大豆相关组织制度方面的建设,中国大豆产业在相关机构合作模式、大豆行业组织建立、制度制定和相互协作方面的起步则较晚,在如今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渗透和垄断环境下,谋求新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创新。三、中美大豆生产格局改变的影响大豆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宝贵作物品种,在不同时期通过各种途径被不断地传播和推广到世界,并实现了在各地的本土化发展。可以说千百年来大豆不但满足了人类对于优质植物蛋白摄取的需求,还带动了与其相关各部门产业经济的发展。一个世纪以来中美大豆生产格局产生了置换和逆转,这样的历史转变过程对中国和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大豆作为一种域外作物在美国的引种和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品种,成为亚洲与美洲农业交流活动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引种推广后的大豆还与美国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并走上快速化发展道路。年美国大豆生产总量43.9亿蒲式耳,总产值高达多亿美元,是位于玉米之后美国第二大经济作物,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美豆不仅加工后用于国内食用油、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生物柴油等多方面,大量出口的大豆还满足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市场对于大豆的需求,根据对美国大豆及其产品豆粕和豆油出口情况的统计,出口贸易以大豆为主,主要的对象国是中国,豆粕和豆油出口量较小,主要面向南美国家出口。美国农业部数据则显示,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约亿美元,大豆、豆油、豆粕三项的出口总值共约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贸易额的19.6%,其中大豆单项出口就占农业总出口贸易值的15.8%。巨额的出口贸易值显示大豆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且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大豆重要的生产国之一,美国对于世界出口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当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南美国家大豆生产的扩大,美豆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并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食用大豆制品的国家。战国到秦汉时期大豆作为主食食用的方式比较简单且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进,随着稻麦等主粮作物的发展,秦汉以后大豆在食物系统中的主食地位下降,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利用大豆作为原料,创造和制作出了品种多样而又各具特色的大豆食品。不同种类的大豆制品与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选择,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大豆饮食文化。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特色大豆文化的彰显。随着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主产国和出口国地位的退出,90年代末大豆净进口国地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美洲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时期内,大豆的适度进口不但缓解了国内大豆的消费需求,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的种植,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由于大豆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国外资本的大规模进入等因素,中国大豆产业没有实现快速发展,反而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同时,由于转基因作物的一直具有争议性,而中国每年大规模进口用于压榨的美洲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大豆食品安全性问题也由此产生。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大且对市场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在年中美 的背景下,中美大豆贸易问题也较为凸显。四、结语总体看来,大豆在中美不同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状况中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发展道路。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农业文明的“五谷”之一,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再到主要用于加工压榨的历史变迁过程,在中国食物系统中具有的重要性地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历史发展,美国大豆引种后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期,其兴起之路主要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美大豆生产的优势地位开始发生转换。从中美大豆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看到,在当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背景下,一种作物、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门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大豆产业不单单只是关乎种植业或食品加工业的单一生产部门,而是以大豆为核心而形成了从种植到收获、到运输和加工、再到消费的完整产业价值链经济。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对当代中美大豆发展的逆转局面,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豆食用文明和消费习惯应该予以重视、尊重和保护,在任何时期都不应该忽视和轻视大豆在农业生产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提道:“提高大豆生产和竞争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国产大豆的产业形势,我们应当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立足长远的自主创新,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力争提高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唤起豆农的种植信心,打通大豆收购流通的线路,延伸大豆价值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从而实现中国特色大豆文化和产业的兴旺发展。作者简介:石慧,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中国农史》年第5期。注:本平台所转载文章,仅供学术交流使用,作者(版权所有人)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后台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石慧王思明相对优势地位的转变中美大豆
发布时间:2021/3/30 5:33:13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