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3日,重庆南山植物园迎来一位稀客—一只雄性火尾太阳鸟,给观鸟爱好者带来无限喜悦和遐想,也带来一串疑问:它的老家在哪里?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世界那么大,它想去看看,这不过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说,无论路途多么遥远,等待多么漫长,能一睹当地特色鸟类的靓影,聆听它们婉转多变的喉音,乃是一种莫大的满足。而这个过程,有时也会附带着意外的惊喜,比如与本地区首次出现的鸟儿邂逅,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
有朋自远方来
年5月13日,重庆观鸟爱好者陈光林在重庆主城区的南山植物园山背面的大金鹰雕塑下拍摄鸟类时,于一株豆科刺桐属小乔木龙牙花上发现了一只火尾太阳鸟雄鸟。它体长近20厘米、羽毛鲜艳,多数时候停留在龙牙花颀长密集的树枝中,有时飞到花上吸食花蜜。
火尾太阳鸟(Aethopygaignicauda)在重庆被首次观测到的消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为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重庆鸟类的新记录,而且还使这一鸟种的分布东界从横断山脉扩展至四川盆地东南缘。
雄性火尾太阳鸟头顶和喉部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紫色,颈部、背部、尾上覆羽和2枚修长的尾羽为鲜艳的朱红色,故而得名;再配上黄色的腰部、橄榄色的双翅、朱红的胸部,真可称得上惊艳了。雌鸟体长约为雄鸟的一半,羽色主要为橄榄色,腰部黄色较雄鸟显著,下腹部较雄鸟色浅,头部、喉部到上胸部为灰色。这只在重庆现身的雄鸟正披着夏羽,一些雄鸟在10月到次年2月会披上色彩较为暗淡的冬羽,那时它们的尾羽不再颀长动人,整体看起来和雌鸟更为相似。
盘点太阳鸟相关记载
据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一书记载,火尾太阳鸟的分布区西至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的拉加吉国家公园,向东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覆盖尼泊尔、不丹和中国藏南地区。藏南地区是其分布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分布区自此分为南支和东支:南支向南经印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伸入孟加拉国东北部,也包括缅甸西部的钦山地区;东支向东到达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的横断山区。
火尾太阳鸟发表于年,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境内。该种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i.ignicauda)分布广泛,见于整个分布区(不包括黄胸亚种分布区),鸣声单调重复;黄胸亚种(A.i.flavescens)发表于年,分布狭窄,仅见于印度东北部和相邻的缅甸钦山地区,胸前的朱红色显著少于指名亚种,鸣声高而尖锐,且最后两声较缓。
我们查阅了《中国动物志》《太阳鸟》和重庆观鸟会于年编辑的《重庆鸟类名录2.0》,以及国际鸟盟火尾太阳鸟相关条目等资料,结果发现此前重庆并没有火尾太阳鸟记录,仅有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叉尾太阳鸟和蓝喉太阳鸟这两种。叉尾太阳鸟在重庆的最早记录见于年,在《重庆鸟类名录2.0》中的分布等级为2级,即属于“近3年每年均有记录,且数量较大或遇见率较高”的情况。蓝喉太阳鸟在重庆最早记录于年,分布等级为3级,也就是说,近3年每年均有记录,且数量较小,不超过10笔记录或记录点不超过10个或遇见率较低。
这两种太阳鸟中,蓝喉太阳鸟和火尾太阳鸟外形相似,但前者尾上覆羽和尾羽上面均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迥异于后者的朱红色。据我们所知,重庆及周边动物园并没有饲养火尾太阳鸟,鸟市上偶见出售的太阳鸟也几乎全是蓝喉太阳鸟,因此可以判断,此次在重庆拍摄到的火尾太阳鸟不是从圈养环境中逃逸的。根据与已知分布区的关系(指名亚种分布广)以及羽色(胸前朱红色明显),我们将这只火尾太阳鸟定为指名亚种。由于迄今为止在重庆仅发现一只雄鸟,因此还需继续观察,以确定火尾太阳鸟分布区向东扩展的趋势是否稳定。
太阳鸟缘何异地现身?
近年来,包括火尾太阳鸟在内,一些太阳鸟科成员的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展明显,在我国出现了地区甚至国家新记录。年12月,观鸟爱好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褐喉直嘴太阳鸟的雌雄个体,这也是我国鸟类新记录,此前该种分布北界位于老挝中北部。最晚在年,太阳鸟属的叉尾太阳鸟在浙江杭州市被拍到,此前其最北的分布地在福建东北部。这两种太阳鸟此后还多次在其他地区出现,可见它们并非偶然出现的迷鸟,其分布区的扩展似乎较为稳定。年4月,一只雄性蓝喉太阳鸟首次在南京留下倩影,也将其同纬度分布区从华中东扩至华东地区,但此后蓝喉太阳鸟在南京是否继续被观测和记录,目前尚不得知。
身为热带亚热带鸟类的太阳鸟科成员,为何近年来出现分布区北扩和东扩的现象?我们分析,有三个可能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气候变化。将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看作一个整体,其~年的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历史平均值(即~年的年平均气温),为热带亚热带鸟类分布区的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就重庆主城区而言,年入春日期为1月15日(即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不考虑返季情况),远早于历史平均入春时间(3月上旬),创下了重庆有气象记载以来最早的入春纪录。而且,年重庆全市春季(1~4月)气温明显偏高,早在4月1日,重庆西部地区便出现了不低于35℃的高温天气。重庆年的春早和春热可能是火尾太阳鸟到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观鸟人群的增多。近年来观鸟活动在各地日趋流行,多地都成立了观鸟会等民间组织,相当一部分观鸟爱好者具备一定的鸟类识别技能。观鸟人数的增长本身虽不是鸟类分布区扩展的原因,但无疑增加了发现鸟类新记录的概率,上述太阳鸟科成员新分布的影像资料都是观鸟爱好者拍摄的。像各地植物园等一些观鸟“胜地”,也成为鸟类新记录的发现地。就重庆而言,观鸟爱好者在南山拍到了全市所有3种太阳鸟,其中火尾太阳鸟至今仅见于此。
第三个因素是自然环境的总体改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禁伐等政策的实施,加上城镇绿化水平的提高,都为鸟类的生存和迁徙途中的短暂停留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
(作者单位:金文驰:美国密苏里大学;陈光林:重庆观鸟会)
大自然杂志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原载于《大自然》年第2期。
联系我们:
《大自然》编辑部
- 邮箱:dzrzz
x.net网址/投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