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到梁思成先生,很多人随之想到的是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或者“太太的客厅”。这一次,我们不讨论风花雪月,而是梳理了梁思成先生在京城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作为建筑师的建筑考察、设计地图,从而有了下面这份《梁思成的北京足迹地图》。如同国外大热的“柯布西耶建建筑之旅”一样,其实在北京,我们也可以循着梁思成的足迹,重新走一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文/图王大冬
1梁思成的生活足迹
本文所有历史图片以及梁思成先生的手绘稿、地图
均拍摄自《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一书,
特此说明
梳理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城的生活轨迹,还要追溯到民国初年,梁启超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北京,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他们最初住在北沟沿二十三号的一栋官府宅邸。梁思成也从汇文、崇德学校,一路念到了清华学院。
因为两家长辈的关系,少年梁思成结识了同样正值青葱年华的林徽因,作为国民政府国务院参事林长民的掌上明珠,林徽因还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增长了不少见识,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非凡的才华,比如自己编辑字画的目录,林长民还提出了不少意见进行指导。
梁思成、林徽因一同去美国留学,携手开始了他们的建筑学之路。期间,梁启超还将发现的李诫写的《营造法式》等资料,寄到了大洋彼岸,并且每一封长长的家书里,都详细写了这一阶段对梁思成的学术研究建议。后来,梁思成在和营造学社的野外考察道路上,真正见到了不少实物,对《营造法式》一书中的建造方法进行了印证。当然,这是后话了。
回国后的梁、林夫妇,先是去东北大学建筑系担任主任和教授的工作。之后回到了北京(那时候还叫北平),成为营造学社的骨干力量,分别担任法式部主任和校理。
现在的北总布胡同,但是梁、林故居已经被拆除
这段期间,两人居住在北总布胡同三号(现在的二十四号,不过已经被拆除了),这个地址的著名程度,对于大众而言,是源于那篇《太太的客厅》。这段故事也最被人津津乐道。在这里举行过的文艺沙龙、聚会,来过的著名艺文界人士,以及各种泡着粉红色泡泡的爱恨情仇故事,都让北总布胡同的林、梁旧居变得充满传奇色彩。可惜的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建筑供人缅怀了。
TO君更想聊的,则是两人在北总布胡同生活的期间,完成了非常多的古建筑考察工作及建筑学著作的撰写,比如详细测绘了故宫、恭王府、天宁寺、安定门……“拟定故宫文渊阁的楼面修理、景山五亭的修葺计划”,还跟随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系统地考察了不少华北地区的古建筑,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等大量著作。这段时期绝对是超级高产、有收获的充实岁月。
时光荏苒,抗战胜利之后,梁、林夫妇搬进了清华园,清华增设了建筑系。最初,两人居住在新林院八号。随着林徽因为清华设计了胜因院的教室住宅,两人也随后搬进了胜因院十二号。
开心的是,现在的新林院8号的一间屋子成为对外开放的咖啡馆,虽然饮料实在是马马虎虎,TO君之前探访时,里面也略显凌乱陈旧,但小屋难得保留了原来的木地板和墙壁,同时还在墙壁上挂着林、梁的老照片,甚至是老建筑的手绘图。
能够在这样有历史感、近距离感受大师足迹的环境中小坐一会儿,冲着氛围和环境也值得。
胜因院
再说另外一处——胜因院十二号,目前已经拆除。但是胜因院的一部分建筑群还得以保留,独栋的红色砖墙外立面,房屋之间的空地和茂密植物,让这一片建筑充满情趣,很值得顺道一看。
胜因院
简单总结来说,目前有建筑遗存、还能看到的有北沟沿胡同的梁启超故居,目前是东城区文保单位,可以参观外观,以及清华大学里的新林院8号、胜因院建筑群。
2跟着《中国建筑史》看北京古建
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不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建筑史》,这甚至是很多人的古建筑入门教科书。
梳理梁先生笔下的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古建筑部分,北京出现的篇章是从辽金之后。
北京天宁寺辽砖塔,是辽独创作风的典型例子。
相传这座寺院的初创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金都有改名,到了辽代,在寺院的后院修建了舍利塔——也就是天宁寺塔。寺院的其他建筑,在元朝末年的兵火战乱中被毁坏无存了。明清两代对于天宁寺又有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在留存下来的是原来规模的中路院落。
按照梁思成先生的考证,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大康九年(年)。作为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天宁寺塔是我们可以了解辽代砖塔以及雕塑的重要实证。
天宁寺塔是密檐实心砖塔,通高有57.8米,八角形,十三层的塔身上雕刻着非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如须弥座上雕刻着狮头、转角处的金刚力士像,塔身上的菩萨、天部等神像……据说,塔身雕塑是按照《圆觉经》布置的圆觉道场,装饰处理是按照《华严经》设计的华藏世界,象征着大日如来,是显教与密教的结合。
通关整个天宁寺塔,须弥座、塔身、密檐、塔顶宝珠在轻重、长短、疏密相连的搭配,形成了非常美观动感的艺术形象,梁思成先生盛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的旋律”。
天宁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