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以人类有限的生命时长,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是无法穷尽的。
小小的海南岛,植物种类丰富,几百年来国内外的植物学家对它们的调查、研究,不可谓不深入,不可谓不细致,但依然有“漏网之鱼”。
道银川藻。
鹦哥岭飞瀑草。
早在年,“鹦哥岭飞瀑草”和“道银川藻”就被科研人员发现,但真正名正言顺,有名有姓,还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其中“鹦哥岭飞瀑草”的繁殖方式让人脑洞大开,叹为奇观——在水下开花和传播花粉;而“道银川藻”则是雄蕊和雌蕊不同步,无法同花传粉,据推断只能是异花传粉。
原本,它们安静地附着在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流的岩石上生长,与青苔混同,不起眼,没有名字。
直到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PHYTOTAXA》(在线版)上联合撰文,对它们进行了描述,这两种植物新种才有了名和姓,有了自己的“身份信息”。
这两种植物新种是“鹦哥岭飞瀑草”和“道银川藻”,属于川苔草科植物。它们的发现,为海南植物“家族名单”增添了新纪录,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而之所以将这两种植物新种冠之“鹦哥岭”和“道银”为姓,是因为它们是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委会道银村附近被发现的,该村子位于鹦哥岭保护区范围内,因此以地标命名,意义特别。
“鹦哥岭飞瀑草”和“道银川藻"的生境。
道银村
不小心“踩”到植物新种
从年首次‘踩到’这两种植物至今快十年了,这两个新种来之不易啊……”
9月1日晚,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自然保育主任卢刚在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