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之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万物同源,众生一体。泥土感受种子的脉搏,新芽感知空气的温度,鸟儿捕捉昆虫的韵律,昆虫发现花儿的气息……在万物之中我们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物多样之姿。《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论坛,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通过邀请植物、动物、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跨界交流与植物科学文化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向公众全景式展现、立体式还原中国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把“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把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好,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的提升,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全国科普日于年9月16开启,本年度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植物园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展区之一也将开展多项科普活动、展览,9月16、17、23、24日均举办万物共生科普大讲堂活动,丰富民众精神世界,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9月10日讲堂回顾9月10日,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特邀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张永安教授,以“微生物与人类”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张永安教授从微生物在生物系统的地位、微生物的发现发展历史、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有害方面、微生物的有益功能、微生物与生物农药六个方面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进行知识输出,强调了有害微生物无处不在,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微生物,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同时,微生物对治病救人、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特别在医药、美食和绿色食品生产、清除污染和保护环境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讲座全方位呈现这类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深入解析的微小生物,虽小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十三讲活动招募活动主题北京的几种“当家花旦”活动时间9月17日晚17:00-19:00,请于16:45前到达科普馆完成签到,17:00后将无法进入活动场地活动地点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招募对象本场活动仅限7-14岁,1大1小亲子家庭报名。招募人数上限60人,名额报满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专家简介沐先运: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从事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保护生物学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科技著作与译著6部,发表科普文章多篇。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设优秀指导教师”、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课程简介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带来不小的挑战。首都北京有哪些国家级保护植物?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压力?未来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保护实践?通过代表性珍稀濒危植物的介绍一探究竟。报名方式报名系统将于9月14日12:00开启,9月14日24:00报名结束。报名截止后,工作人员需整理活动名单、逐一确认信息,并做好签到准备及活动材料整理等系列工作,因此报名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不设后补名额。
活动招募丨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第
发布时间:2025/1/7 18:28:24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