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植物园简介_北京植物园地点 > 北京植物园资讯 > 我为何感觉不到植物的意义浅议环境解说在文

我为何感觉不到植物的意义浅议环境解说在文

发布时间:2022-6-28 13:42:27   点击数: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有一位游客表达在植物园“感受不到植物的意义”

昨天下午和几位领导看贝叶棕,顺便溜达了一下棕榈园与民族植物园。棕榈园是最美,但却是最难被游客感知的;民族园是最具地方特色,游客感兴趣却无法理解的。有一位游客偷偷跟着我们溜达一圈,蹭听讲解,最后他跑过来和我们主任说,从年以来每年都来植物园住两个星期,但第一次知道民族植物园这么有趣,希望我们加强植物的解说建设。如何让普通游客能读懂植物园?这是一门复杂得学问,国际上称之为“环境解说”(Environmtalintepretation)。也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游客和植物与西双版纳产生情感联结,所以好的园区就是要讲好故事,讲有趣的故事。否则游客在不认识植物的情况下(植物盲Plantblindness),很难认识植物,突破植物的绿色认知障碍(Greenwall)。所以,一个好的植物园(动物园或国家公园也一样)一定要会讲故事,否则就很难发挥社会功能。所以说环境解说对于植物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解说,可以让普通的动植物变的有趣且有意义;好的解说,可以让优秀的园区变得令人流连忘返。提供好的解说,对于植物园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提供好的解说,对于游客和孩子来说,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而且增加游园的文化体验。正如那位游人所说,这才是真正的文旅的真正含义。对于游客和孩子来说,如何与雨林产生连接?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和管理者极高的智慧。没有优秀的解说,雨林与生物多样性不过是一片绿色的城墙而已。植物园和国家公园体系急需合适的解说体系(这是中国最好最早的一片在林中进行迁地植物保护的雨林,然而几十年来没人认真思考改如何发挥它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功能。我很喜欢一个术语Designforconservation,未来我将从环境解说理论和设计实践的角度,重新来定义这片雨林,解说这条自然小道)那么,环境解说是什么呢?具体又如何实现?一般人以为是导游讲解。事实上,解说包含一整套信息和故事的系统性传达,从方式上包含基础建设,标识牌,手册,地图,雕塑与艺术设计,互动设施或电子媒介,专业人员讲解,甚至文创购物体验也可包含进来。总而言之,一切可以激发游客情感连接的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施。环境解说的创作和实施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一般人以为是网上下载一段百科内容,打印出来即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环境解说首先要挖掘故事,研发主题和关键信息,然后撰写稿件,平面和创意设计,博物绘画或数据展示,外加良好日常管理,以及力所能及的人员引导和讲解,方能发挥文旅的功效。总之,好的环境解说,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提现,想做好并不容易。国内现阶段无论是植物园还是动物园,特别是国家公园,尚未出现令人十分满意的解说系统,少数不错的团队也只是蜻蜓点水,价格太高。所以,中国的自然类环境解说急需跨专业的团队深入进来不断探索,挖掘和示范,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身文化和主题的环境解说路线来。让生物多样性能够转化为一种博物和生态素养,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多出户外来活动,让大家能够感知自然,热爱自然,进而保护自然。▽下面是关于环境解说的一些书籍

科普理论与环境教育思考系列:

“30×30目标”: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有多大?

COP15与COP26观察评论:警惕博弈斗争撕裂环保合作主义

COP15历史评论:老外“植物猎人”为何钟情丽江?

COP15-“讲关系”: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新视角

COP15时评:关于大象北迁宣传教育“成败”的几点思考

COP15大象:一张图解释大象为何北上昆明?

COP15时评:为什么云南讲不好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COP15时评:长腰山下的“春城之邀”

cop15之思:云南省环保厅厅长视察的思考

COP15时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急需“巴斯德型”的研究实践

COP15游记: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点评

COP15之思:版纳植物园的保护工作

COP15记录:临沧“冰岛”古茶山考察记

科普纲要与大咖翻车:年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一些新思考

年版纳君科普工作:疫情背景下醉心创作的一年

如何增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上海科技馆馆长的对话

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考察纪北京市教学植物园:谈谈吴晗先生当年对植物园教育的思考与布局

植物艺术与文化收集:故宫花木展给植物园的启示

英国探险家RayMears:我用户外一生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年版纳君科普工作小结:结合园区创作、提升理论转换、加强媒介合作

科学老物件

版纳植物园的植物学与生态学仪器收藏

年版纳君科普创作:传承科学精神、开启公众科学

植物保护:罗梭江论坛上的那些装饰植物

棕榈科植物科普小书《妙趣棕国》

“香山科普论坛”印象

版纳植物园:棕榈树上为何结出了无花果?

闲话中国生态学窘境

几位环境教育大师及其思想

浅议“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的含义

博物不仅仅是多认识几种动植物:读十八世纪自然史有感

自然与环境教育中心长什么样?来看看美国人的案例

Evolutionliteracy:“生物学家”带娃的思考

数据意识培养:科学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微力量:条生态自然类微科普

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吗?

气候变化教育:要不要告诉孩子那些“糟心”的环境问题?

如何巧用植物名字或中草药知识进行自然教育?以寄生植物野菰为例

鲁迅、教材、《新华字典》和自然教育

自然与人文:亚马逊森林大火背后的环境教育分析

纽约植物园的植物科学规划与保护战略

从奚志农到图片环保与科普图库,路漫漫其修远

日常点滴记录版纳生物多样性:iNaturalist使用手册

博物的黑历史:标本背后的奴隶贸易

琅琊榆:一个独特名字背后的植物学史故事

概念化植物园建设:田纳西大学植物园访问记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中国最佳植物园的长征精神

谈谈植物学的崛起:科研其实就是穷人的游戏

摘柚子的联想:贸易集市与植物科学节

如何用版纳的鱼讲好青藏高原的故事?

DLIA: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的物种调查公众科学项目

罗梭江论坛:泛舟煮酒,共话科普

从国家科学图书馆到艺术区

版纳植物园“华莱士书屋”

世界读书日:推荐6本植物科普书

从健康到环境:环保主义者的修炼之路

什么是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起源、内涵和演变

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差异

再说“环境教育与科普”

咋什么时候也整点钱花花?谈谈中国的科技投入

云端之上:布朗山科普之行

见于不见:苏铁园的隐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baguanli.com/zwyzx/1399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