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植物园简介_北京植物园地点 > 北京植物园资讯 > 走进海淀,走进皇家三山五园

走进海淀,走进皇家三山五园

发布时间:2017-6-13 16:02:48   点击数: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公认的说法为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历史渊源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走进三山五园香山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米。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乾隆十年(年)曾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香山公园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咸丰十年(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年)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年开辟为人民公园。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众多,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万寿山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玉泉山北京的玉泉在玉泉山上,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清乾隆帝常到此处观景,为验证此泉水质,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乾隆于是赐封天下第一泉,并题字“玉泉趵突”。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米,东西最宽处约米,主峰海拔米。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风水宝地一说。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远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清漪园(颐和园)清漪园(颐和园),属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乾隆十五年(年),开始建设,至二十九年(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咸丰十年(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光绪十四年(8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0余间古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古树名木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静宜园静宜园,属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内垣的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静明园静明园(玉泉山)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1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时亦开放游览。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园内景物繁多,较著名的有:玉泉,被乾隆命名为“天下第一泉”,金代“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玉峰塔,位于玉泉山主峰,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高米,“玉峰塔影”为十六景之一;华藏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塔;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艺术价值极高。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畅春园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圆明园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公顷(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公顷(2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一、物质文化遗产

三山五园地区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近个,以清代留存下来的居多,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是与三山五园地区的造园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建筑遗址和古典园林为主,还有少量的碑刻、桥梁、墓园等,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历史核心地区。

图:三山五园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分布

金(-年)

1.五华寺遗址(年),位于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的红星桥东侧,现已为计量科学院借用,仅存的大殿也已拆除,仅存两统清代残碑。

图:五华寺原貌

图:五华寺清代残碑

元(-年)

1.金河堤碑:位于海淀区颐和园绣漪桥南长河西岸边,为引西湖水入白浮堰的出水口。

图:金河堤碑

明(-年)

1.白塔庵:位于中国画研究院内,相传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

图:白塔庵

2.广仁宫: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蓝靛厂,原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万历十年重建,清康熙时期又对它重葺。民国时期逐渐萧条,庙址被侵占,后为工厂占用。年政府将西顶庙交给北京市道教协会,为北京五大道教庙宇之一,现已修缮完毕对外开放。

图:蓝靛厂

清(康熙时期/-年)

1.白家大院:位于北京海淀区苏州街29号,原为“礼亲王花园”,后更名乐家花园,以经营宫廷菜、官府菜和自成风格的白府菜为特色的清代园林式食府。

图:乐家花园

2.近春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面,属圆明五园之一,曾为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在此产生。英法联军侵入时近春园得以幸存,但是同治时期拟重修圆明园,因经费不足以支撑运送材料,故而拆毁近春园修缮圆明园,直至清华大学对其进行重修,目前为校内师生休闲场所。

图:近春园

3.畅春园:位于海淀区北京大学西侧。原址为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畅春园,作为避暑听政的离宫,当时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在园内居住,后为皇太后居所。英法联军攻入后,畅春园烧毁,目前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图:畅春园

清(乾隆时期/-年)

乾隆时期,随着三山五园的建设,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颐和园和圆明三园内,万寿山和香山因寺庙建筑也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迹。

1.淑春园:位于海淀区北京大学内,乾隆四十九年将淑春园赐给权臣和珅,和珅后为应付皇帝的随时召见,经常居于淑春园内,且仿照圆明园而建,有“缤纷珂繖驰中禁,壮丽楼台拟上林”的评价,后英法联军入侵,仅存石舫底座及临湖轩。临湖轩修葺后作为校长美国人司徒雷登的住宅,前北大校长马寅初也曾住此,现为北京大学贵宾接待室。北大的未名湖亦为淑春园的一部分。

图:淑春园

2.绮望轩: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一处别致的小园林,建于乾隆年间,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假山石基本保存完好,地基相对完整,原码头及乾隆御笔亲书石刻对联尚在原处。

图:绮望轩原貌

图:绮望轩码头遗址

3.健锐营演武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麓,清代军营古建筑。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地方势力以石雕楼抵御,清军久攻失利,乾隆皇帝十分震怒,亲自从八旗兵中挑选了0名军士组建了一支特殊部队———“健锐云梯营”演练攻碉,便在此建演练攻占雕楼的兵营健锐云梯营,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为庆祝胜利,曾在此建实胜寺(己毁圮)。

图:团城演武厅

清(嘉庆时期/-年)

1.石残桥:位于圆明园绮春园内。圆明园盛时共有近座各种样式和规格的砖、石、木结构的园林桥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后,仅残存这座单孔石拱桥。

图:石残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类

1.曹雪芹传说(国家级)

曹雪芹传说是指在曹雪芹晚年居住之地的老百姓对其崇敬而把其事迹加工演变成的故事,共计70余篇,内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生活状态、才华品貌,《红楼梦》的创作、流传,以及西山地区的名山胜水、风土民情等。曹雪芹传说流传于北京圆明园、颐和园、香山、门头村等地,而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对它的认知度也很高。

2.颐和园传说(市级)

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包括《南湖岛的来历》、《佛香阁的包花柱》、《长廊的故事》等80多篇。

3.圆明园传说(市级)

目前搜集整理出《九孔桥》、《南屏晚钟井》、《巧匠样式雷》等70多篇。

4.香山传说(市级)

包括景观传说、历代帝王的故事、历史名人传说、神话传奇故事、满族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和佛教文化传说,目前搜集和整理出80多篇。

传统技艺类

1.曹氏风筝工艺(国家级)

曹氏风筝工艺是北京市的汉族民间风筝艺术,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研究制作。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汉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

图:曹氏风筝

2.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工艺(区级)

听鹂馆位于颐和园长廊西段北侧,当时是慈禧太后和其宠臣们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美动听,故名“听鹂馆”。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听鹂馆的小戏楼也就不用了。

听鹂馆多年以颐和园寿膳房膳单为基础,在菜品烹吃中突出宫廷风味,色、味、形艳丽,可口,逼真。听鹂馆饭庄内“宫廷寿筵”为爱新觉罗溥仪所题,意为古代皇家筵席。新中国成立后,听鹂馆被定为专门接待中国中央首长和外国贵宾的场所。

图:颐和园听鹂馆

传统舞蹈类

1.蓝靛厂少林棍(区级)

“蝴蝶少林会”,始创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光绪14年该会曾到颐和园万寿山后观会楼前呈差,因武艺高超与行头之色彩,远观似蝴蝶飞舞,故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赏悦,被赐名“蝴蝶少林会”,受封皇会,获全份銮驾,从此声名远播。

图:“蝴蝶少林会”少林棍









































治白癜风哈尔滨哪家医院好
哪家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baguanli.com/zwyzx/589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