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什么?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博协(ICOM)对于博物馆的定义曾作几次重要修订。
如今,受到文化政策、经济发展、信息科技、多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博物馆的内涵也正发生变化。
博物馆定义应如何扩大及深化其意涵,使博物馆对社会产生积极与多元的作用?年国际博协将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讨论修改博物馆定义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次对博物馆定义思考的研讨会就提上了日程。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新时代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外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博物馆定义,展开热烈讨论。
社会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我们能否找到动态的表达方式,进而反映出新的趋势,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条件、新的使命乃至新的可能至关重要。
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安来顺:
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作用的建议书》,把博物馆一直秉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宗旨放到了一系列特定的价值体系中。
这个建议要求博物馆在诸如公平、自由、和平、团结、社会融合与包容、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的共同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博物馆核心对象的收藏、历史遗迹甚至文化景观的表述要宽了许多,也超出了博物馆业界主流的观察和分析博物馆的模式。
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政府间机构和它指导性文件的巨大政策影响力,对博物馆的再认识不可避免,所以需要博物馆来建立和巩固,这也许是一套新的价值体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
近些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和产业如火如荼,但“非营利”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和值得深思的问题。对博物馆定义的认识已是一个多样性、全球性的问题,加强博物馆的总结反思和理论探讨十分必要。各国学者可以建立联系,分享彼此观点。中国的学者可以翻译国外博物馆的相关著作,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
定义的再讨论自年到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七次修改。博物馆定义不能只用一种语言讨论,国际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ICOFOM)也从各种会议等收集信息及讨论结果,从多语言角度来定义博物馆。
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不仅用来定义,也用来接纳或拒绝建议。在定义系统中,非营利博物馆概念与国际博协的概念和价值是相符合的,而“营利”博物馆对于国际博协来说并不符合,但非营利也很难符合所有国家的情况,所以国际博协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解释博物馆的定义。对此,国际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主席弗朗索瓦·迈赫斯(FrancoisMairss)开宗明义地说到。
当前的定义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定义结构没有完全固定。如目前的博物馆定义包括法律术语(永久、非营利、机构)、受益者(社会、公众)、功能(收集、保管、研究、展览、传播)、实物(有形和无形遗产)、目标(学习、教育、欣赏)。
年的定义却不包含受益者,而且其他结构内涵也有变化。如法律术语(永久性的、机构),功能(保存、展示),目标(学习、教育、休闲),保护对象(具有文化重要性的物品)。
二是定义中的某些专有名词值得商榷。年以来,“Connotation”(激发审美体验)在定义中越来越被忽视;“Rsarch”(研究)一词逐渐被“Study”(学习)替代,而目前,又开始重新重视研究在博物馆业务中的地位;“TangiblandIntangiblHritag”(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边界十分模糊;“Education”(教育)的问题值得北京哪个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