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植物园简介_北京植物园地点 > 北京植物园发展 > 梅花,独步早春的花魁

梅花,独步早春的花魁

发布时间:2025/2/8 19:24:52   点击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日前,昆明的“盘龙古梅”、南京玄武湖的“梅王”等南方梅花陆续开了,国家植物园、香山等地的北方梅花也已孕蕾。冬末之际,在严寒中含苞、吐萼的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早春的气息。古人曾以梅果代醋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之魁”的美称。梅花也是我国最早获得国际品种登录权的植物物种。有了国际品种登录权,我国可以负责世界范围内梅花品种名的登录,便于梅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梅,是蔷薇科李属的小乔木,按亲缘关系分为三系:即梅与梅之间形成的品种、梅与杏杂交和梅与李杂交形成的后代品种,分别称为真梅系、杏梅系和樱李梅系。梅的花色多为白色、粉色或红色,花期为冬末早春。梅花是李属植物中唯一具有明显花香的物种,“花时香雪三十里”。不论是古时还是现在,梅花皆因其早花和具有花香两项特性受到大众的追捧与称颂。但最初,梅是以梅果的姿态走入人们视线的。梅与其姊妹杏、李、桃、樱桃、苹果和梨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梅与杏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果核表面的蜂窝状小孔是区分梅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在考古过程中先后发现了梅的踪迹,比如在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迹中发现了炭化梅核,距今已有多年。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现了植物果核碎片,经浙江农业大学鉴定,为野生型杏梅,距今年到年。另外,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堰镇东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地也发现了梅核。这些考古证据表明,梅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且其果实被广泛食用。从史料记载看,中国祖先至少在商代中期就已食用梅果。梅果的酸味可做调味料,其在古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盐并举。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说命》中曾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等记载,记录了殷高宗称赞宰相傅说的重要性时,将傅说比作做羹汤时用的盐梅一样不可或缺。至今在云南等地仍保留着用梅代替醋的烹调习惯,比如颇有特色的梅果炖排骨。《周礼·天官》中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乾橑、榛实。”其中的“乾橑”就是梅干的古称。在汉墓马王堆出土的竹简里亦记载有“梅”、“脯梅”和“元梅”等字样,皆为当时梅果加工制品的名称。古时人们采集梅果主要用作加工食品或祭祀。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诗经·召南》中,《摽有梅》是一首委婉又俏皮热情的情歌,描述了采摘梅果的姑娘将梅果投向她有意的小伙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梅果数量较多,依次成熟,大家分批次前来采集,采摘梅果已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劳动。由此可见,当时的陕西召南地区已开始将野梅驯化为家梅,梅树栽植和梅果采集的劳动相当普遍。一些典故如“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同,表明梅果已是那些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现在,梅果除了制作菜肴、酿酒,还被制成零食和饮品,如梅脯、九制话梅、果酱、酸梅汤等。西汉出现观赏梅在大量栽植果梅的过程中,梅花逐渐出现了单瓣、重瓣、花中有花的台阁等不同花型。梅在冰中孕蕾,在雪里开花,花色典雅,暗香浮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也逐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baguanli.com/zwyfz/1606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