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这块技术高地
如何找寻应用的红利?
文
梁贺LEGO
技术高地:最好的光应在博物馆国内首次博物馆LED应用研讨启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艾晶主持的,-年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LED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研究”课题,在历经一年的调研后,在年5月31日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学术研讨汇报。
课题组中的特约专家、研发合作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云知光作为全程参与的行业媒体出席了会议。
研究团队汇报了过去的一年中调研的数十家博物馆的光环境应用现状并作分析,并结合遇到的典型问题,听取了研发合作企业为解决典型应用问题而开发的最新的LED博物馆灯具解决方案。
报导性质的文章相信其他的行业媒体都会有,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们结合一些与会专家的看法和我们的启发,来唠一下一些机遇与路径:
博物馆照明这条高纬度的独木桥,走不走?在过去的十数年间,博物馆、美术馆领域集中了一些走这条路的先行者,通过做好了博物馆照明而“向下”兼容到了商业照明的领域中,利用博物馆照明带来的美誉度和专业背书作为营销工具,成功开拓了商业照明的新市场,取得了业务结构上的良性平衡。
这一招很多后来者都看在眼里并趋之若鹜。
然而,从去年开始,市场环境出现了变化,大型公共建筑的开工量显著减少,一、二线城市大型博物馆是其中一类,但与此同时,受益于旅游文创业成为国家新型支柱性产业,各种三四五线城市级的博物馆和民间主题个人美术馆正在大量涌现,在新开市场容量遇到变化的时候,作为后来者,这条路还能继续走吗?应该怎么走?
我觉得是可以的,理由我简单总结为四条:
1、只要能做好灯,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废话啊!这似乎跟博不博物没关系啊。别着急,看完先);
2、博物馆依然是市场教育的高地,具备先天性的营销和品牌战略高度;
3、新型小微美术馆、博物馆和大量存量市场(改造市场),机会充足;
4、新应用的开发还大有可为。
下面,我将上述四点稍作展开,分析一下这条不太好走的路,会有哪些机遇:
1灯具精尖研发的机遇最具有生命力的产品研发,就在于具体应用场景中的需求倒逼而不是拍脑袋想一个概念的YY,作为最严苛的用光需求场所,在博物馆应用中找寻研发动力显然是一个机遇:
图: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钱币馆,由射灯负责的环境光与展柜内装重点光的照明搭配手法让观展视觉非常舒适。
我们走近点去看,就能看出点问题:
上图:据课题主持人艾晶老师笑言,正是当年这个馆的照明遇到的问题,让她萌生了组织这次研究的念头。
留意上图,钱币博物馆中的展柜灯是订制产品,巧妙隐藏在展柜中,灯具为展柜生产厂家所做,截光控光做得算优秀,但从照明护照光谱仪现场测出的光品质而言,光品质参差和不可控(由于展柜限制,测量方式只能垂直紧贴玻璃面)。
图:会上,研究支持企业汤石在会上分享为了解决光源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会上,研究支持企业iGuzzini以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项目为例开发的展柜灯具模块画应用解决方案。
无论是光品质的提升还是灯具本身的精巧和隐匿性,都是极好的技术积累。
所以,琢磨好博物馆陈列需求这件事是能让企业做好灯的,只要能做好灯,一定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2向下兼容收获市场的机遇博物馆依然是是市场教育的高地,具备先天性的营销和品牌战略高度。
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号称走高端路线的专业灯具企业都会往博物馆靠?
因为大家会认为:“连博物馆照明都能做好,其他地方就不用说啦!”
这个原因就跟所有的汽车企业到一定的程度时都愿意去参加各种拉力赛、耐力赛、F1、WRC很像,因为赛事对汽车技术的要求极高,所以大家会至少认为:“能赛好车的品牌一定能做好商用车”,会同时成为一个营销事件的背书。
因此,这是个无论是技术研发的高度支持还是市场的知名度,都无疑是一件站上市场舞台跳舞的标准动作。
图:六百年首次亮灯的故宫备受举国上下